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本报记者 张伟报道
目前,尽管我国信息技术外包(ITO)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尤以软件外包最为突出。
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IT外包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毋庸置疑。业内一份研究报告曾预测:中国的IT外包业务将在2007-2010年间进入世界三强。如今已经进入2007年,中国的ITO是否能够进入世界三强?赛迪顾问有关专家向记者表示,国内IT外包要进入世界三强急需跨越五道门槛。
首先是发展道路尚不清晰。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中国IT外包应该按照什么模式发展。赛迪顾问的专家认为,不论是印度模式还是其他模式,发展道路要根据各自的国情而定,固有经验与创新并不矛盾,中国的IT外包要按照中国国情来确定自己要走的路。中国的IT外包还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不成熟阶段,必须先从给别人“做加工”开始,在技术、队伍、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经验后,才能自己独立出来,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
其次是人才储备不足。与IT外包的快速成长同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市场现状是,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岗位空缺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虽然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趋之若骛,但目前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企业根本不能实现人力资源方面的储备。
第三是缺乏代表企业的行业组织。中国的IT外包要想进入世界三强,成立能够代表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非营利组织非常重要。
第四是缺乏大型团队的管理经验。在中国,一个开发团队超过100人就被认为是很大的团队,然而印度对于大型团队的定义往往以千人甚至数千人来计算。对于中国的IT外包企业而言,解决项目来源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人员管理的问题。如何将一个大型项目逐级派发,使每个人、每个项目组之间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达到管理成本的最低化,是任何一个IT外包公司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五是缺乏给国际大型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从目前中国承包的项目上看,中国的IT外包服务还处于软件开发、测试等行业的低端,几乎没有涉及到提供解决方案等高端业务,其原因就是从咨询到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国并不具备太大的实力。
赛迪顾问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IT外包业务要想在2007-2010年间进入世界三强,要走的路还很长,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特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而实现这个目标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政府应该在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