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软件企业纷纷试水国际外包市场,东软发出警示
刘积仁:软件外包的道路不一定光明
为什么中国软件产业总产值超过了印度20亿美元,但大家却都认为印度的软件产业比我们发展得更好?
上周,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原因在于印度的软件产业基本上依靠欧美的软件外包订单,所以他们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影响超过了我们。
近两年,大量中国软件企业开始派员赴印度班加罗尔取经,并随即开始努力拓展国际软件外包市场,但很多企业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或许,只有解决了软件人才、企业诚信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中国软件产业才能在国际软件产业赢得一席之地。
外包不是遍地黄金
记者:包括东软、用友、金蝶在内,国内几家比较大的软件企业都在大力承揽外包业务,大家应该怎么平衡国内业务和外包业务的关系?
刘积仁: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误区——有的企业觉得国内业务不好,那么转向外包就会很好了。我觉得有必要向他们发出一个警告,那就是走那条软件外包之路也不一定就光明。前几年有一大批企业走向外包以后,现在已经觉得也不是很容易。
记者:是不是以后做外包的软件企业反而会比做国内市场的软件企业活得更好?
刘积仁:不一定。外包并不全是外国人给我们的订单,东软接了很多国内企业给我们的外包订单。东软的业务是国内占了90%,国际占了10%,实际上我们未来规划是国内占70%,国际要占30%。
国内企业要先练内功
记者:大量软件企业做外包业务会给中国软件产业带来什么影响?
刘积仁:我认为做外包业务对我们提升企业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过程,这种能力就是规范行为、保证成本、保证质量,而且知道国际规则。这个就像踢足球一样,我们不参加国际比赛就是按照自己的来,你要出去了就要按照国际规则。
记者:你认为中国如何才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业务外包市场?
刘积仁:我认为国内软件企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诚信问题,因为别人首先要相信你才能把业务外包给你。其次就是能力问题,而能力表现的是细节,而不是拍着胸脯说“我什么都会”。最后还有文化问题,因为现在许多外包业务都来自国外,这就要求国内企业在文化上和别人相融洽。
首先要做大规模
记者:如果有一天当中国软件企业在国际外包市场赢得了足够份额的时候,你觉得它标志着中国软件市场到了什么程度?
刘积仁::如果中国有四五百万人,或者六七百万人在为世界做软件的话,可能别的国家的人就不要学软件了。最近有一篇文章叫“中国价格”,那里面谈到美国的教育制度,说美国没有培养出合格的软件工程师。
记者:那时候说明中国软件产业已经强大起来了吗?
刘积仁:中国软件行业强大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量大。首先是规模,规模要像纺织品和鞋子一样,要像印度的现在一样。印度软件产业的年产值是200亿美元,占了印度GDP的3%。印度人说“要想致富学软件,要想出国学软件,要想改变等级制度学软件”,这已经变成文化了。(本报记者 孙磊)
相关报道
中国软件拟打造整体品牌抱团出海
本报讯 (记者/孙磊) 上周,第三届中国软件交易会在大连举行,由商务部主办的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出口工作座谈会也同期举行。正是在这个会议上,有企业代表向商务部建议,国家应当考虑以软件出口基地为首打造中国软件整体品牌。
按照信产部公布的数字,中国软件业近年来一直以平均30%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到去年底,全国软件产业收入已达2300亿元,出口达到26亿美元。占全球软件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提高到去年的3.55%。
但是,中国软件产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游环节,软件出口外包服务能力与国际强国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在一些大的软件企业看来,打造整体品牌将成为做大做强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听取有关软件出口基地的代表建议后则表示,在下一轮我国外经贸发展过程中,商务部已经将包括软件业在内的服务贸易提到战略高度,下一步就要做大做强品牌战略,研讨究竟怎样打品牌、怎样解决软件出口的区域分工、上下游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