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世纪初叶汽车制造业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极大地推动了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样,软件产业在21世纪中同样将扮演主导性产业的关键角色。”这是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对软件产业在新世纪里影响力的简要概括,这个颇具权威性的评价预示着软件产业的美好明天,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将是新世纪的重要的战略之一。
一方面,全球软件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亿美元,从事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软件产业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了影响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中国为例,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的总产值达到736亿元,同比增长34.2%,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近5倍,占全国GDP的比重也由1999年的0.54%增长到2001年的0.83%。
另一方面,软件产品和软件技术正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以PC机为代表的硬件平台和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软件平台已经将电脑和人们的工作、生活紧紧连在了一起。Internet的出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经历了“.COM泡沫”的起起落落,人们还是接受并喜欢上了Internet这个足以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足以同汽车、电话等伟大发明相媲美的全新计算平台——今天,也许没有哪个现代企业的职员可以忍受没有电子邮件或没有浏览器的办公环境了。
对于中国来说,在新世纪里软件产业更是面临着许多机遇。
首先,我国拥有较大的人才优势。当人们评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才结构特点时,总会提到中国这个最大的人才基地。中国拥有大量的IT人才储备和相对较低的薪酬待遇,也拥有很多基础设施(水、电、宽带网络等)齐备、适于投资的城市。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国西部的一些城市中,软件企业的运营费用和劳动力成本都非常低廉。借助成本上的优势,这些城市中的软件企业显然能更容易地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为软件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软件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也相应地会对软件产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与印度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的软件行业总产值远小于印度,在软件开发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中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增长最快的国民经济和传统企业。而中国的传统企业还有很多空间可以经过软件得到更好的效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这意味着中国的软件产业将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目前,中国的信息化已经超越了硬件投资阶段,系统建设的投资比重逐步下降,而系统、业务整合和软件的融合将成为未来IT信息化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无论是电信行业、金融行业,还是石油、交通能源、运输、制造和政府行业,都在进入到一个企业应用软件的新时代,在即将到来的IT市场的又一个黄金期,中国必然会培育出若干有影响力的行业软件企业。据专家预计,在未来5年中,中国IT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虽说中国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已告一段落,但以“核心业务的IT解决方案”为需求的企业内部信息化却正方兴未艾。IDC的研究数据表明,软件和IT服务成为了2003年中国IT市场增长最快的“亮点”,二者增幅分别达到24%和20.6%。中国IT应用的需求正在从硬件转向软件及相关IT服务。不断优化的国内信息化投资结构为中国众多的软件及服务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但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国软件产业还存在较多困难需要去克服。例如软件生产和软件消费不成比例、缺乏大型软件项目的管理经验、投资环境和知识产权问题等等。
对于中国软件产业所要面临的挑战,李开复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他说在未来的五年中,中国应当给予软件外包服务和面向国内需求的软件和解决方案研发这两种商业模式以同样的发展机会。这种共同发展是一种有机的产业整合:软件外包服务可以为中国引入大量的国际资本、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而面向国内需求的软件研发则可以为中国创造更多的市场和产品机会。五年以后,两种商业模式的共同发展将为中国的软件出口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可能在比国内市场大得多的国际软件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并获得比单纯的软件外包服务更为丰厚的利润。
挑战和机遇并存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鲜明的特点。软件服务外包和国内软件企业的需求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机会,也是两个把握机遇的机会。在IT产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要我们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抓住机遇,不畏挑战,中国的软件产业就必然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