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誉为对国家软件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国务院18号文件日前遭到深圳市副市长、深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应力的轰击,刘应力直言:“18号文件是一个不可操作的文件。”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到底应当为企业做些什么?
政府支持弱在何处?
2000年,国务院颁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在业内,这份文件一般都被称为国务院18号文。人们普遍认为,这部文件出台后,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日前的一次论坛上,深圳市副市长、深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应力却直言:“18号文件是一个不可操作的文件。我举例说明,对于嵌入式软件,至今没人说什么是嵌入式?国税局不同意,出口软件退税退不了,而集成电路只管集装式。我们应该研究产业链的优惠政策,而不能热衷于宣言式政策,应该着重于降低成本的政策。”
此话一出,震惊四座。在座的东软公司总裁刘积仁评价:“这种话只有从官员的角度说出来才感觉有味道。”
国务院18号文难落实的情况,企业早有反映。用友公司总裁王文京说:“18号文确有未落实处,如产品地区销售分支机构不享受优惠,这是盲区。”王文京同时表示,在外汇使用上,还是比较落后,审批周期长。
其实,很多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都存在难落实的状况,部分政策在颁布之后,其实施细则的出台总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使这些政策无法有效得到操作,以至于一谈到国家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就摇头叹息。此外,某些出台的优惠政策与税务部门的一些原则存在矛盾,导致政策不具有可操作性。外包软件统计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不能享受相应的出口退税政策等等;在刘应力提到的嵌入式软件统计问题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虽然已有一套嵌入式软件统计的体系,但是该体系还需要修改。
企业需要政府支持
平心而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多年来,政府也一直致力于促进软件企业的发展。从较为落后的东北走出的东软集团刘积仁说,“软件企业发展与地区关系并不大,但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战略走出。1995年,东软集团成为第一个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我们感受到政府与企业间互动对企业成长带来的好处。”
王文京也表示政府的制造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等政策对软件产业发展影响巨大。他说,“我对比过,国外软件发展较好的国家,确实感受到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相当巨大。印度、韩国和日本软件产业发展中,政府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什么软件产业没有大公司发展起来?我们企业自己要加把劲,加快做强做大,因为软件产业发展,最后要靠企业。国外软件业,要么只有国际市场,要么只有国内市场,而中国是国际、国内市场兼有,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一批大软件公司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软件产业在政府组织下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院士声称,“政府在指导大产业方面,的确是企业所不能取代的,如果没有政府宏观引导,很多企业只能自生自灭了。当然这种引导建立在市场机制上,所以企业在用好国家政策上,应在市场增加能力。”
政府打造环境最重要
软件产业发展中,政府干什么?刘应力认为,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创造综合成本最佳环境。他建议,研究产业一定要研究成本,研究成本应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即可以量化的成本,如人力、土地等。但更要研究隐性成本,对软件产业来讲,有效人才、有效技术都是隐性成本。在有效人才方面,中国号称人力资源丰富,但IBM想找个懂计算机语言的人才,从乌鲁木齐走到大连,却找不到这样的人才。在有效技术方面,在高科技产业化全过程中,技术作用不到1/3,绝大部分是管理,即机制优于技术。中国软件外包中,显性人工成本比印度还低,但却拿不到订单。其次,在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刘应力表示,应创造一个激情的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打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无疑是政府最重要的责任。郑南宁认为,政府作用就是必须改造环境,环境好了人就愿意来,这是共性的。王文京建议,政府在宏观策略方面一定要将承接全球服务转移,纳入国家大的发展计划。在产业基地的建设上,逐步从物理基地建设为主,转向产业链增值,因为最后产业竞争力还体现在产业链的竞争力上。结合一些重大计划,选中几个方向集中给予支持。在重大技术和产品研发上,重点支持,形成核心竞争力,否则产业链建不起来。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景俊海说,在打造环境的过程中,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对软件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机构形成软件产业发展的环境。如争议较大的软件人才培养,就要更多依靠中介机构和专业化的培训机构,而不是依靠大学。因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继续教育对软件产业比任何产业都来得重要。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上,景俊海提出“引狼入室,与狼共舞,向狼学习”的方法。他说,中国家电产业发展实际上就是走了这条道路,这应是中国软件产业所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