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博客 | 招聘 | 文章 | 新闻 | 下载 | 读书 | 代码
亲,您未登录哦! 登录 |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编程爱好者网站新闻 - 正文
 
 

软件业如何才能实现创新?

5006 次阅读 | 发布时间:2002-12-06 | 向本站投递新闻
打印文章
  互联网实验室

  创新于软件业,就好比钱于社会人,创新不是万能的,没有创新却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创新也象钱一样,不是说有就有,甚至不能说跟个人努力有决定关系。所以很多时候,媒体给软件业开出“创新药”,就好象《红楼梦》里王道士的“疗妒汤”,慢慢喝吧,治不了病也害不死人,有点保健品的性质。既需要创新,又找不到创新的灵感——这种情况使“创
新”成了中国软件业隔水相望的彼岸燃灯。

  其实这并非是令人跌足的现象。“创新”本来就不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只是当人们的某种需求越来越膨胀时,砰地爆出来的一点火花。不管是超前还是滞后,创新永远借力于需求,取材于已知。舆论检讨中国软件业的得失时,往往会将创新命题一举回溯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中,试图把“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会创新的”论证出所以然,但是却又不能帮助软件业找到创新的“抓手”——软件业如何才能实现创新?软件业的创新应该在什么层面上?创新需要企业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什么人才有可能行创新之事?回答了这些问题,本土软件业的创新匮乏症状才算有个简单头绪。

  网景创始人、互联网最具传奇色彩的技术创新者和创业者安德森11月11日这样说:“创新通常非常简单,任何个人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完成,但是,创新永远不可能来自大公司,也基本上从来不会来自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的确,对经济学有简单了解的人都知道,垄断、寡头就意味市场不再有更多选择,任何为市场提供其他选择的厂商都将成为垄断者的敌人,他们的全部精力都用来保证自己产品的垄断地位。资金也是一样,永远追逐高利润率的领域,概念有时候比图纸更容易帮助他们实现增值。即使没有达到垄断地位的大公司,他们的业务重点更倾向于管理、市场和公司资源配置,对效益和制度的追求不断抑制着他们创新的活力。这些规律决定了新事物的轨迹:新软件问世——成功——得到风投——推广——不断升级——成为“老家伙”。修修补补不是创新,升级也不是创新——你不能把所有以前没有刚刚出现的进展都叫创新,因为他们不是脱胎于“创造”,而仅仅是一个统一思想下的“完善”工作。

  不论是微软、SUN还是谁,创新都是这样一个个类似的故事:

  “1977年,26岁的哈佛学生丹·布里克林(D. Bricklin),在学校DEC电脑上编写了一个能计算帐目和统计表格的程序。由于技术能力有限,布里克林请好友鲍伯·弗兰克斯顿(B.Frankston)协助,在借来的苹果Ⅱ型电脑上,用汇编语言改写成为商业软件。他们为这个软件取名“VisiCalc”,即“可视计算”,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由于最初开发于苹果Ⅱ,苹果公司接受了这个简单的软件,不到一年功夫,VisiCalc变成个人电脑历史上第一个最畅销的应用软件……”

  “1982年11月,Comdex电脑大展展出了另一种名叫Lotus1-2-3的套装软件,设计者是米奇·卡普尔(M. Kapor)。1951年出生的卡普尔毕业于耶鲁大学心理学系,自小爱好摇滚乐,曾做过音乐节目主持人,后来又迷上了以“莲花”为标志的“超觉静坐”。1979年,29岁的卡普尔从教别人编软件开始,进而创办了Lotus(莲花)软件公司。Lotus1-2-3(1是电子表格,2是数据库,3是商业绘图)集三大功能于一体,开创了套装软件之先河,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5300万美元,依托IBM PC机击败了VisiCalc。”

  “史蒂夫·乔布斯(S.Jobs),1973年还在俄勒岗一带的苹果园打工,由于其好友沃兹奈克装配的一部简陋的电脑很受欢迎,两人就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开始了20世纪微型电脑的制造工业。1976年4月1日愚人节,苹果公司成立,标志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因为“咬”(Bite)与“字节”(Byte)同音。曾经在英特尔公司担任过一段时间销售经理的马克库拉(M.Maekkula)看出了微电脑的前景,愿意出资10万元就任公司董事长。苹果公司开始扩大规模,把工厂搬出了汽车库。”

  从良好到伟大——创新的诞生规律很容易的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开始强调中小企业对经济指数的贡献,为什么对中小企业的活力抱以很高的期望。因此,推动软件业产业创新的力量将来自中小公司,尤其是草根阶层,来自那些热爱软件事业的、把生活搬到了软件层级的程序员们。没有良好的软件土壤,很难长出参天的大树,没有积极行动的中小公司,很难让中国软件业发展走出既定模式,走出成功者的阴影。

  2002年3月27日,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在问到如何看待IT产业目前严峻的形势和未来时,他说:“经历了冬天,大家醒过来了,现在收购一些公司,可能会很合算。”微软的算盘很明白,他的今天,正是在自己渐缺创新能力后,不断收购有创新产品的小公司、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积累而来。希望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看到本土的软件公司也能在媒体面前慷慨激昂地谈到收购,那些已经在用产品创新推动着整个产业在创新边缘奔跑的公司,比如做业务基础件的思维加速JUSTEP公司,做ERP的金蝶,做游戏的西山居……你们要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