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国内制造业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加快,来扩大中国软件企业的国际市场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本报记者 李少林
20年,足以让婴儿成年的时间成为第8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回顾的一段历史。这段时间内,中国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产业规模已经达到1600亿元,从业人员达62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站在新的时间起点,面对新的竞争,中国软件产业开始重新思考发展之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怀进鹏认为,从.COM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全球软件产业应用正在发生变化,可以说现在正处在一个技术转型时期,这为我国软件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机会。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兴起带动了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使软件产业得到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中国软件业面临两大机遇,一是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内需拉动,二是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兴起,这两大机遇是过去15年所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可以支撑一个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尤其是政府采购可以成为拉动本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市场推动力。而开放源代码软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与世界软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
他说:“如果不使用开发源代码软件Linux,我国企业大多只能在Windows的平台上发展应用软件,这就会受制于基础软件,不易取得利润,不能形成自主软件产业体系,不能保障信息安全,不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反之,我国企业则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途。”
显然,中国软件企业要抓住这种机遇,必须克服自身的不足。目前,中国软件产业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行业离散率过高,二是行业利润率偏低,由此造成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主要特点。因此,提升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软件企业在经历了产品竞争和价格竞争之后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由应用着手提升竞争力
中国软件企业如何改善这种散、弱,以及处于软件产品供应链下端,依附性比较强的状况,抓住现有难得的发展机会,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成为业界一致关注的焦点。多数人认为,中国企业应该从应用软件入手,走一条适合中国企业的发展道路。
应用软件市场将是中国未来5年内最大的软件产品市场。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到2008年,中国软件市场容量将达到近1000亿元,其中应用软件的市场将达到638.4亿元。
应用软件比较利于中国企业利用本国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超认为,目前通用软件,如操作系统等基础操作软件,被国际大软件企业所垄断,他们利用全球的开发资源来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致使中国企业竞争无力,因此通用软件在3到5年时间内不会成为我国软件企业的收入来源。
而在电信、金融、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软件投资近几年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政府采购等因素支持国内软件发展,而是应用软件市场更需要熟悉中国本土文化的公司提供适合中国特色的软件产品,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国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政府部门长期以来都是以抓应用、促发展作为软件产业的重要发展方针,通过应用来奠定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张琪表示,现在信息产业部又提出产业和应用要灵活互动地发展的思路,要依托国内市场发展我国软件产业。为此,信息产业部在今年上半年安排了404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项目,落实的贷款额度是81亿元,大力推广软件的应用。
但也有人认为,国内应用软件市场会越来越艰难,不仅仅因为市场的无序竞争不断压缩软件的利润空间,而且客户的需求总是在不断改变,无形增加了软件企业的运营成本,给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外包和全球化是趋势
在我国应用软件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软件企业也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借鉴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道路,扩大中国软件产业的外包被认为是软件产业做大做强的一条重要途径。
1999年以来印度软件产业及其相关IT服务业出口以年均50%的速度高速增长,去年他们的出口达到了120亿美元,印度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根据有关方面的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出口可能会达到700多亿美元,印度软件产业对印度GDP的贡献会从目前的不到3%增长到7%。
商务部科技司副司长单庆江认为,与印度相比,我们有更丰富的IT人力资源储备,我们有强大的信息制造业基础和更广阔的市场,有理由相信,只要转变观念,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更良好的出口环境,我国的软件出口在未来几年内能够取得跨越性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并一定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技部秘书长石定环也认为,软件产业要做大做强,要更好地走国际化的道路,要吸取印度、爱尔兰的经验,不断开辟包括亚太地区、北美、欧洲的市场,让我们的软件企业走出去,从而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软件外包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超认为,软件外包从利润和收入的角度来看,短时间可能给我们市场中发展规模小的软件企业带来一些收入,但从行业的发展来讲,外包始终是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也缺乏应用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基本上是国外制造和加工业的附庸品。
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晓冬认为,借助国内制造业企业不断走向国际的步伐扩大中国软件企业的国际市场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吴晓冬认为,当前,从纽扣、服装,到电视、计算机、卫星等等,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中国的企业也跟随中国产品走向世界,逐渐成为国际化企业,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未来20年内,中国会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这些企业将希望本土厂商提供他们、满足他们全球化应用的产品。因为他们的管理思想都是中国式的,当他们走向世界的时候仍会希望了解他的厂商能够支撑它。另一方面,这些支持系统也要是国际化、全球化的,这又会促进国内软件企业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