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晨报报道,《政府采购法》的实施细则将于今年6月正式推出。财政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正联合酝酿此细则,强制规定对国产软件的优先待遇。无疑,《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尤其是对优先采购国产软件政策的推出,对于保护发展中的中国软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关于软件领域的细则有两个重点:首先是细化政府采购的范围,加大对国产软件的采购力度;其次颁布《国产软件采购目录》,定义什么是“国产软件”,然后再要求政府部门采购时“按图索骥”,“目录上没有的,再考虑国外软件”。
然而,尽管在政策的扶持下国产软件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相比较国外软件,国产软件的劣势依然很明显。
以政府机构最常使用的办公软件为例,在“硅谷动力”进行的一项包括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人事部在内的八部委使用国产软件网络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系统不稳定、界面不友好、系统兼容性不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政府采购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但国产软件的发展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政府采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国产软件行业的健康成长,但是也很有可能令国产软件企业无法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的实力,成为“温室中的弱苗”。长此以往,一旦失去了政策的扶持,国产软件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因此,对于国内软件产业来说,有了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勤练内功”,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正如永中总经理曹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表示的那样,“国产软件企业从中所获的利润,不是用来放入口袋的,而是应该用来进一步发展的。软件企业只有保持高昂的发展势头,加大研发力量,利用政府采购的有利环境去改变大众的软件消费习惯,同时努力打开国际市场,才能让产业保护政策不至于落空。”面对国际软件巨头咄咄逼人的竞争,政府采购不是国产软件的“救命稻草”,只有主动出击、另辟蹊径,才能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增强国产软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信息产业部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软件企业中50人以下的企业还占大多数,而100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则寥寥无几。孱弱的企业根本谈不上什么竞争,失去了政策的保护,只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要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惟有经过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企业才能背负起国产软件兴起的重任。
其次,国内软件人才的不合理结构,也是造成国产软件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产软件企业的人才呈现出来的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
一方面,具有高水平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跨行业经验的策划人员太少,从事简单编码的软件从业人员也比较缺乏。
另一方面,大量处于中间层次的本科程序员从事简单的编码工作,使得软件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也影响了软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要增强国产软件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战略也是关键所在。
此外,从技术层面上看,目前我国的软件生产还处于模仿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自主版权产品。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利用政策的扶持和本土优势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才是企业长久的发展之路。(通信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