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博客 | 招聘 | 文章 | 新闻 | 下载 | 读书 | 代码
亲,您未登录哦! 登录 |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编程爱好者网站新闻 - 正文
 
 

李欣茹:开放源代码的承诺与陷阱

2943 次阅读 | 发布时间:2004-03-31 | 向本站投递新闻
打印文章
  ZDNet China 3月31日专稿 (作者CNET 李欣茹):“我们的敌人是Linux,而非开放源代码模式;我们愿意对外分享源代码,但是反对GPL授权模式,只有IPR(知识产权)才是软件持续创新的燃料。”微软亚太公共事务事业处总经理PeterMoore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明微软的开放源代码看法与立场。

  将众所争议的焦点拉高至商业软件与开放源代码(OpenSourcesSoftware)两种不同的
  我国手机专利状况分析   愚人节,你想整谁?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软件发展模式,微软尝试合理化自己的商业立场。微软不掩饰指出与Linux的竞争地位,也积极向亚洲与欧洲各国和地区政府说明,采购商业软件在整体策略上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近来不少政府积极策略扶植自由软件(FreeSoftware)与产业,以抵抗微软垄断的地位,PeterMoore表示,这是自由选择,决策层固然可以扶植自由软件产业,但也应理解商业软件对于经济与竞争力有直接且正面的影响。

  “我们担心的是决策层一昧鼓吹自由软件产业,而忽视商业软件已清楚验证出对于本土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与冲击。”PeterMoore指出,以台湾地区为例,微软每赚一块钱,合作伙伴就有八块钱的收入,以台湾地区上千家的合作对象,包括硬件制造商,共同创造的市场产值可观。

  不用钱?比较安全?

  开放源代码并非科技界新鲜事,然而对于晚近才接触的亚洲而言,如台湾地区,早期似乎只将焦点放在Linux之上,并以其作为推翻微软垄断的地位的武器而投注过多关爱的眼神,不仅创造开放源代码与微软誓不两立的氛围,也忽略了其他非Linux的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存在。

  这是让外界误解开放源代码而挖下的第一个陷阱。其次,开放源代码与自由软件的Free定义,也让不少社群朋友误将“软件的使用自由”与“免费”画上等号,此外,开放状态下的软件一定比较安全,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整体拥有成本一定比较低廉等,都是常见刻板印象所构成的迷思。

  PeterMoore表示,微软乐意正视决策层扶植开放源代码发展,但应该基于事实,让企业在商业软件与自由软件两个模式中,作出自己的选择。他强调,“Linux不等于开放源代码的全部,Linux也不是免费,更重要的是,开放不一定比较安全。”PeterMoore以各家软件供应商公开的信息证明,就算非常开放也不见得更安全,如十分社群导向(communityoriented)的Linux操作系统Debian-其所存在安全漏洞是每年倍增,高过于其他开放或是封闭的版本。

  “开放也许会让你发现漏洞,但是不会修复它,”PeterMoore表示,共享并不能消解安全疑虑,八成以上的使用者多是在进行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客制化使其最符合需求,而非修补开放源代码的安全漏洞。

  微软也大方分享源代码?话虽如此,视窗系统先前连番出现的漏洞不仅让管理人员疲于奔命,也让依赖微软操作系统的政府机构惊觉其危险性。为平息部份国家心中对于视窗系统之中可能暗藏后门的疑虑,微软释出“政府安全计划”(GSP;GovernmentSecurityProgram)。

  该计划在合同签署与智慧卡存取机制等条件保护下,微软允许各国、地区政府可聘请专家查看视窗源代码与指令,也可动手修改源代码以强化软件安全。第一批参与该计划的国家、地区包括俄国与北约组织(NATO),台湾地区也在不久之后加入。

  此外,微软也有自己一套的共享源代码计划(Share-SourceProgram),允许合作伙伴与教育单位分享微软产品的源代码。近期,微软已扩大该计划,适用对象已从政府、教育单位与大型用户,扩及微软旗下开放社群与“微软最有价值人员”(MVPs)。

  “如果有客户有查看源代码的正当需求,我们愿意协助,但我们不会在网络上公开源代码,因为这将危害知识产权的授权模式。”PeterMoore表示,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微软的业务模式是销售软件,如果对外公开与分享源代码,就没有人愿意付钱购买;如果没有使用者愿意付钱,那么厂商如何能继续投资进行科技的创新?

  PeterMoore强调,IPR才是软件永续创新的燃料,如GPL等授权模式打破软件创造利润的链结,这是对于创新的重大妨碍。“软件只有商业化才会有利润继续回馈创新研发,IT才能生生不息。”

  在微软心中,商业化才能让智慧资产有价,继而获利、投资与创新,这是科技进步的动能;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支持者却认为,基于开放、共享与互惠原则,软件才能不断创新,是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进步。

  即便微软力图倡导自己的开放源代码精神,然而自由软件基金会(FSF)等国际组织不表赞同,曾发布文章声明微软的共享源代码计划,并不符合开放源代码亦或自由软件的定义。微软提出新的授权方式-共享源码授权(SharedSourceLicensing),也同样受到开放源代码支持者的批评,认为微软试图利用开放源代码的精神混淆视听,进行标准污染。

  基本上,开放源代码的授权精神在于让每个人都拥有修改、存取、使用与传递软件的自由。反观微软的共享源代码计划,虽然已开放外界对其提出查看源代码的申请,谁能真正看到源代码,决定权还是在微软。

  PeterMoore指出,“我们不是只有对大客户才给源代码,而是有正当性或是特别案例,如学术研究。如果是因为好奇心或业余癖好(hobby)而提出申请,我们当然会说不。”

  两股力量正在相互激荡

  起因于微软与Linux的激烈竞争,转而扩大开放源代码与商业软件之间的对立局面。其实,开放源代码与商业软件只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就算因为先天差异而当不成朋友,也不至于成为宿命的敌人。

  中央研究院信息科学研究所长李德财强调,提倡软件的使用自由并非反微软,自由软件也不只有Linux而已;要建立一个好的信息应用环境,也绝不是反商业。

  微软亚太及大中华地区平台策略部门总监ChrisSharp表示,“微软并不抵抗开放源代码模式,实际上,我们正向开放源代码学习;而开放阵营也尝试导入微软或其他的商业组织的商业模式,这也正是RedHat的作法,企图在开放源代码上建立服务与其他的获利机会。”

  曾在RedHat出任营销总监一职三年时间,ChrisSharp在几个月之前转战敌营-微软。他认为,两种模式已开始混合,双方都十分认真看待对方的优势,同时尝试去学习以求竞争的机会。

  ChrisSharp表示,商业公司可以向开放源代码学习之处在于社群运作的模式,深入接触那些真正在使用软件的人。“我们应该聆听社群的声音,我们也正在聆听他们的声音,并将其建议转换成软件价值,再回馈给予使用者。”

  开放与封闭本来就是迥然不同的概念。当开放社群质疑微软旗下软件“就像是封住引擎盖的汽车,有问题只能找微软解决,能修引擎的黑手也只剩下微软”而大加挞伐;微软却认为,“在商业软件模式下,源代码如同食谱,一但公开,哪有商业秘密可言?”

  上述两者说法各有道理。GPL授权确实破坏商业软件“只做一次工,可重复销售几万次”的模式,但也并非全然没有商业机会,只是销售利基已不在于软件本身,而是利用周边的技术支持、教育训练、系统整合,以及各种为客户客制化软件等知识服务创造经济价值。

  此外,必须分清的是,开放源代码并不代表要放弃所有的知识产权利,一定要让智慧财产转为公众领域(publicdomain),实际上,开放源代码软件还有其他限工艺度不同的授权模式可选择。

  开放源代码与商业软件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软件模式,不是非黑即白也无关对错。在商业软件的模式下,微软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症结还在于大至几乎垄断市场的销售能力,这也是微软必须克服的难题。

  无论如何,价格、安全、可靠、亲和力与扩充性等条件才是构成最佳化软件状态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开放源代码或是商业软件,如果没有能符合上述条件还是难以成为企业心中的最佳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