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林
教育结构单一
人才能力弱化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正规院校的学历教育,集中在本科阶段。据统计,中国当前软件从业人员约有40万左右,其中3/4以上来自于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来自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尚不足总数的1/4。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软件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高校及科研机构。这恰恰是形成中国当前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应用型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在限制中国软件人才绝对数量增长的同时,也直接制约了软件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直接造成中国软件教育的三大困境:脱离市场实际、缺乏实践、远离国际标准。
有20年行业资深经验的中国教育电子公司总经理宋志德对这种错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我国高校的软件教育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有所脱节。企业要求的是实战能力,要的是实际的本领,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完成企业所要求的任务。而我们传统的、单一的教育体系很难满足这一点。”
很遗憾的是传统高校软件人才教育要么无视市场这种需求,要么是根本力不能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健博士道出了此中困境:“中国高校普遍存在软件教育脱离实际,无法学以致用,很多十几年前的教材,现在的高校生还在学习。”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是高校教育的稳定性与软件产业的急速发展不能相互适应。
嫁接国外成功经验
驱动本土国际步伐
如果说软件学院“长城计划”的推出是着眼于人才培养的中远期计划,那么SSD这样国外一流的软件课程的输入,则解决了我国软件教育的燃眉之急。提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也许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说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院(SEI)推出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在全球软件业可是如雷贯耳了。目前,CMM实际上已成为全球软件开发过程改进与评估的标准。也正是这一权威性的机构打造了SSD这种权威性的课程。
中国教育电子公司总经理宋志德一手促成了SSD课程的引进,他对中国的软件产业及软件人才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谈到:“中国软件出口存在两个问题及一个核心。两个问题指的是:企业需要从国际市场上拿到定单、拿到定单以后就要保质保量、按期交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渠道和质量上都要加强。”
现在我国的软件外包主要对象是日本,而针对欧美的相对较少,所以我们讲要想做国际化市场就必须培养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而中国教育电子引进的SSD课程,本身就具备这样的特点,首先在于SSD课程内容的先进性。CTE课程以国际最高水准的CMM软件认证体系为指导,贯彻了CMM认证的思想精髓,使学员不仅能学到国际上最前沿的软件技术和软件语言,而且在软件开发的技能上也全面与国际接轨;其次它摆脱了传统的IT培训受限于某项产品或者技能的局限,而将培训重点放在软件开发方法和软件项目管理能力方面,兼顾技术通用性和实用性,CTE采用全英语授课,不仅教材和课后作业全是英文,教师授课也是采用英文,如此的教育培养将使学员完全具有与国际水准接轨的能力。
完善教育体系
面对国际竞争
有关专家指出,比较合理的IT人才培训供应链应该是高校、专业IT培训机构和IT企业的互动链条。高校教育相对稳定,偏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根基扎实;专业IT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内容则更加灵活,更能紧跟市场需求;而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的专业化高标准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完善人才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国家试点软件学院的运作,CTE这样的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兴起,加上我们自己软件企业的力量,一个完善的软件人才教育结构将逐渐构建起来,中国软件人才教育的三大困境也将得到根本解决。(科学时报-中关村周刊)